李千户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

  李千户镇中心小学坐落在铁岭县东部山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镇中心小学。为加强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我校创建了以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内涵的“三生”劳动教育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以“两融合三环节”(即五育融合、家校社融合;创新构建、务本实践、激励评价三环节)为实施途径,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

  一、课程育人,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结合实际,我校开设了以下劳动课程

  1.整理+清洁,日常生活劳动课程

  学校编撰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自主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学习居家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居家整理、清洁打扫、烹饪制作、绿植养护等。定期布置劳动实践作业,孩子在学校都有负责教室和卫生区的卫生,养护绿植,锻炼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2.厨艺课程

  在学校美食坊,老师展示指导烹饪过程和技能,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交流。学生亲自实践,洗菜、切菜、做菜……从不同感官体验,了解食物的营养、感受烹饪的有趣,体会一份食物从食材变为一道桌上美味“背后”的不易,从而能够发现身边劳动者的美,懂得珍惜粮食。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回家后可以为家人做一份美味菜肴。

  3.创新+实践,生产性劳动教育课程--农耕课程

  我校在校园的西北角开发了一块“农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分种植区和养殖区,管理方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基本形成了“一班一作物,一班一风格”的格局,种植的作物基本是东北地方常见蔬菜、水果和花卉。班主任老师或者综合实践老师负责现场指导,学生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跟着节气去劳动,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农耕课程,学生们积极地投身劳动中,松土、整地、种菜、浇水、收获,学生们挥洒着劳动的汗水,奏响了劳动乐谱的动人旋律,用实践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艰辛。

  4.传统工艺课程

  学校在生产生活劳动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手工课程:“陶泥课程”“编织课程”和“缝纫课程”,学习手工艺创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想自由地创作,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器具使用课程

  依托“美食坊”,学生了解厨具、电器的使用,会看说明书,会使用简单的家庭常用电器,如洗衣机、电饭煲等。以“阳光实践洗车场”为载体,了解车的发展史和车辆构造及清洗过程。课程中提高生活生产劳动能力,更好的适应家庭社会生活。

  6.校园“劳动周”课程

  校园劳动周采用分散劳动与集中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平时在校的碎片时间开展劳动:整理课桌、整理书吧、装扮教室等。周五组织集中劳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开展整理大评比活动。

  7.主题劳动课程

  学校为充分发挥基地育人功能,开展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如播种节、采摘节、厨艺美食节等。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师生同参与,体验感强,参与性高,趣味性浓,提高了劳动技能,锻炼了劳动精神。培育了劳动素养,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实施效果与评价

  每次活动结束,及时进行多元评价。有自评、生生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根据评价结果,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为今后的劳动教育项目提供参考。通过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和优化劳动教育项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反思

  我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注重五育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各学科之中。开辟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渠道。学校、家庭、社会均成为了学生劳动教育的阵地。

  学校的劳动教育在不断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劳动教育的扎实开展,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学生积极参与家校日常生活劳动,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也明显提升。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师生最喜欢的地方。2023年,学校被评为铁岭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学校的劳动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优化;老师们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漫步校园,劳动教育在学校各个阵地体现,在学生心中渗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铁岭县李千户镇中心小学这方教育的沃土上,莘莘学子正如那奋力生长的幼苗憧憬着无限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