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学校三年规划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

  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让学校成为雷锋精神的殿堂”这一办学思想,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提升学校幸福指数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学校管理,推动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使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一、管理理念

  探讨管理用人机制改革,实行“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用人机制改革,实现学校生态管理的“五化”:

  1.管理体系科学化。构建和谐、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统筹规划,逐级聘任,分工负责,责任追究”的学校管理体系。

  2.管理制度导向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把制度落实关,提高工作执行力,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

  3.管理过程精细化。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垂直化管理模式,落实“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

  4.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体现党支部领导监督保证机制,发挥工会参政、议政民主管理作用。完善校务公开、教代会制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5.管理团队专业化。加强团队建设,打造目标一致、相互信任、精诚团结的管理团队,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德育工作

  1.创建公平、科学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综合考核方案、班主任量化考核方案、教师职称晋升方案等,完善学生多元评价方案,以制度促公平,以制度促活力。

  2.强化对学生的现代化管理。(1)通过电子屏、现场云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三好班级”“优秀队员”的风采,鼓励先进弘扬正能量。(2)通过微视频,让最美学生现身说法,讲讲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说自己的生命感悟,让榜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探讨现代化育人先进理念。(1)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现场云等现代化途径,加强家校合作。(2)建立辅导员热线和广大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答疑解惑,探讨新时期育人新模式。

  4.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1)实现数字化活动管理。全校师生可以通过视频一起听讲座,一起参加中队的班队会、少先队活动课。(2)教育阵地本土化。学校联通张学良纪念馆、雷锋馆等校外红色德育基地,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工作

  1.加大教师现代化培训力度。

  通过三年努力,打造“六化”教师队伍:教师理念现代化,教师素养现代化,专业素养现代化,人文素养现代化,科学素质现代化,心理素质现代化。

  (1)学习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理论学习、外出培训、反思交流等方式,引领教师实现现代化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

  (2)搭建平台。通过开展现代化课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师示范课等,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教师更好地展示自我和超越自我,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

  (3)名师带动。结合集团化教学、线上培训等,引领和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活动提升。①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公开课活动,并择优推荐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主办的优质课评比。②开展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系列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屏触摸系统、电子白板等现有教学设施的频率。③开展课件制作比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2.构建现代化教学常规管理。

  (1)夯实常规不动摇。每学期至少进行四次教学常规检查。每次检查以后,以不同形式向教师反馈,发扬成绩,纠正不足,明确改进措施,督促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2)聚焦课程抓课堂。研究特色校本课程,使之体系化;狠抓常态课的监控与管理力度,通过“推门课”“跟踪课”“邀请课”“研讨课”等形式,研讨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打造现代化智慧课堂。

  (3)创造过硬硬件环境。完善各功能室、活动室现代化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条件。

  (4)创造丰富的资源软环境。整合互联网和教育网络资源,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四、教研工作

  1.让教研成体系。学期初对各科进行合理部署与安排,教科室及教导处人员全程参与负责,保证时间,保证效果,让每一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要深入开展“微课”“希沃白板”等教学辅助软件的学习、利用、展示、比赛等活动,让教师掌握理论,动手实践,真正运用。

  2.让课堂教学有突破。开展“示范课”观摩、优秀网络课堂案例学习等活动,走近优秀课堂,聆听教育智慧。

  3.让课题引领带发展。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追踪研究教学问题,坚持课题研究实用化、常态化。

  五、现代化后勤管理工作

  1.校园数字化。调研实现校园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硬件配置需求,做好现有网络功能研究,做好硬件改造及校园网络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形成切实可行的功能开发方案,落实所需设备的配置。

  2.设备先进化。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升级改造原电子白板软件程序,陆续更新为触控一体机教学设备。

  3.应用广泛化。加强网络系统维护,确保网络系统有效运转;配合完成图书室、仪器室、微机室等各功能室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探讨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利用。

  4.资产信息化。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工作,做好固定资产平台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运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