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标  题: 铁岭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2-06-21

铁岭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铁岭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加强对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提高全县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辽宁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铁岭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应对各种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应急管理工作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一)工作现状

1.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县、乡镇(包括种畜场办事处,下同)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组建了办事机构,县直部门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组织,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管理专门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工作。

2.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编制各级各类应急预案319个,基本覆盖了我县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3.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公安消防队伍为综合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突击力量,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4.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全县气象、水利、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卫生疫情、重大动物疫病、社会安全等灾害监测系统和信息发布体系基本形成。

5.应急宣传教育和应急管理培训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宣传教育活动。主动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针对部分专项应急预案的解读宣传,提高了公众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学校”活动,不断加强青少年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切实提高青少年灾难自救互救能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乡镇、相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管理培训活动。

6.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体系。规范政务值班和应急值守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值班报告等工作制度,全县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我县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各类突发事件多发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1.自然灾害方面。我县多发自然灾害,随极端天气、气候影响日趋严重,水旱、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灾害等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2.事故灾难方面。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隐患仍然存在。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日渐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不时出现。突发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重大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故不容忽视。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增加,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农民土地变更问题、房屋拆迁和生活保障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依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依靠法制、科技和社会参与,重点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全县应急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依托,重点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全县应急体系建设。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应急能力,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在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急准备的基础上优先解决提高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增强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3.分级负责,分布实施。按照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项目建设。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公安武警的骨干作用和公用事业单位的专业作用,实现社会参与同政府管理有效结合,实现应急管理的社会化。

(三)建设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法规,构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减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类:

1.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发生重、特大灾情或险情,应及时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确保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主要河流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段和城镇抗洪能力达到规定设防标准,设计标准内堤防不决口。

3.城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所有重大工程或有重要影响的工程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估,一般工业与民用建造要达到相应地震基本烈度的抗震设防标准。

4.建立山洪、地质灾害检测预警和调查评估体系,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事故灾难类:

1.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对重大危险源做到有效监控。

2.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建立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

3.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资等重大职业危害,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和监管力度,健全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

公共卫生事件类:

1.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2.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监管执法。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3.县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及时率和准确率达到100%

4.乡镇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达到100%,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监测覆盖率达到80,重点区域达到90%以上。

社会安全事件类:

1.信息预警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2.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危害国家安全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和保险业突发事件平稳下降,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应对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应急资源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全县应急管理重点规划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监测预警、信息与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通信、紧急运输、培训演练、科技支撑、恢复重建等九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各乡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各项各类专项应急指挥部及其常设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强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为重点,强化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全面开展预案体系建设。各乡镇、相关部门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3.进一步构建公共安全社会网络体系。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和广大群众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体系。

(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数据库,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的能力和水平。

1.开展气象多灾种监测预警与联防工程建设,努力建立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及处置一体化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气象台站与装备,采用先进探测技术、及时向各级政府、公众提供服务的监测预警综合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系统工程建设以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影响评估分析技术水平

2.加强辽河保护区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灾害分析评估体系。开展重点堤坝、小型水库病险隐患排查,加强城镇上游及周边水文、雨量自动监测站软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全县防洪预警能力。

3.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监测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形成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继续加强和完善重点地区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灾害专项监测,建立地质灾害专业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等区域性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库,通过适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4.加强重点林区火灾监测、地面巡护等监测能力,适当新增森林火险监测站,以达到及时发现灾情的目的,将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

5.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动物防疫机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动物疫情网络化传输系统建设,完成乡镇兽医站动物疫情网络化传输系统建设。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中毒、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全县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主要集中水源地实现水质安全预警监测。建立全县统一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力争应急网络覆盖面达到100%,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lOO%。

6.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设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整合各部门预测预警信息,健全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和研判。建立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综合系统,实现对暴雨、洪涝、旱灾、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相关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着力提高灾害威胁区域群众预警信息接收能力。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等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灾难预警系统。建立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拓展生活必需品价格异常波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预警系统功能,提高预警能力。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7.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各乡镇、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要求,建立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长效机制,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实施保护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

(三)应急响应与指挥平台建设

1.推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加快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乡镇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以县应急平台为中心,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体系,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1)依托关部门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拓展功能,建立完善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等功能,并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2)依托民政、气象、水利和地震等部门信息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分行业建设集成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完整的县、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3)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及煤矿瓦斯监控、消防、建设、电力等专业信息系统和通信基础设施等资源,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4)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应急协调指挥,完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

(5)进一步完善全县公安、信访、粮食、蔬菜、能源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功能。加强县直部门、重点乡镇及旅游景区的反恐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四)应急队伍建设

1.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队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同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加快应急救援支队的装备保障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大型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各乡镇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级保障、属地管理”的原则,尽快成立应急救援大队,并将经费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抗旱防汛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抗旱防汛应急队伍,补充完善抗旱防汛装备,提高应对干旱、洪涝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配备扑火装备和运载车辆,提高专业扑火装备水平和快速机动能力。加强高速公路、县乡干线公路和重要水上景区救援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救助装备、救援车辆和船舶,强化协同应对运行机制。加强县级环境污染监测机动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评估和处置能力。分级分类组建和完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配备标准的基本装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及时率达到1OO%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及时率达到1OO%。完善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重点提高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发挥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重要作用。

4.大力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继续将发展和壮大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点,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应急救助、恢复重建和科普宣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县级应急物资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开展有关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及储备机构调查,充分利用现有各种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通过整合改造,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管理科学、调运快捷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现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重点储备受灾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在应急物资储备中的比重。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优化完善现有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类型物资储备及专业应急队伍装备储备,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布设和增加新的储备库点时,优先利用现有的物资储备库,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县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增加库容和储备量;依托防汛储备库和其他仓储设施,储备必需的抗旱物资。加强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在重点林区建设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森林防火检查站。充分利用现有种类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实现应急医药物资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等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点,补充公共卫生事件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县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和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县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时补充突发疫情处置常用应急物资。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大力推进区域性公安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设。加强储备粮管理,保持全县地方粮食储备总规模不变,进一步调整完善库点布局,适当建立部分食用油储备。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工业品、电力和成品油等物资的应急供应组织协调机制。

3.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重点加强应急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配备,提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做好相关应急处置职能部门应急装备的配备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在积极利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应急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处置多发、易发突发事件所需的器材装备。建立全县大型专用应急救援设备和应急救援车辆统筹调用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六)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充分发挥交通战备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健全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保障重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依托大型运输企业,建立交通紧急运输能力储备机制,承担较长距离、大规模救灾物资和人员的紧急运输任务。

2.提高公路、铁路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现有公路、铁路运输系统的紧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运输能力紧急调度机制。补充完善重要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

(七)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强网络通信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全县主要建筑、重要部门、关键交通设施公众通信信号的全覆盖。拓展完成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功能。形成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机动应急保障能力。

2.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关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进行必要改造和升级,重点解决好各部门应急处置专用通信网与公用通信网的联接问题,建立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提高应急信息沟通能力。补充完善公安、民政、交通、水利、林业、卫生、安监、气象等部门现有应急通信系统,并根据自身需要增保密通信设备。

(八)恢复重建体系建设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救能力建设。加强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备必要的公众信息传播设备;设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为公众提供切实的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开展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突发环境事件等调查评估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住宅受灾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制定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

3.加强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城乡建筑的抗震、防火等抗灾能力。高层建筑按标准规范重点解决消防安全、幕墙安全等问题;各级党政机关、重要单位按要求配备备用电源;推广适用的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工作,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等。在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员集中公共场所,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注明避难方向和距离。大力推进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多灾、易灾的农村地区,以及重点防洪保护区等区域的避难场所基础设施建设。

(九)宣传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知识和指挥技能;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依托现有培训设施,加强地震救援、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建设。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基本应急处置和防护知识,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地域特点,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或制品,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网站,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动;加强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教育,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重点建设项目

(一)应急指挥体系工程

依托全县电子政务网络,建立覆盖县、乡镇和县直部门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基础支撑、应用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综合预测预警、信息接报与发布、事态跟踪、综合研判、决策会商、应急评估和管理等功能。

(二)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依托全县环保、林业、水利、公安、气象、地震等部门的信息发布系统,扩建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建立部门间信息实时交换共享机制。建成覆盖全县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服务的应急综合发布平台。

(三)应急物资保障工程

统一布点、合理布局,建设实物储备与潜力储备相结合、统一储备与专业储备相结合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将现有仓库部分仓储能力改造为县级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库,并将部分仓储能力改造为县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分库。

(四)应急管理培训工程

依托县委党校,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基地,配备应急管理培训相关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充实师资力量,开发应急管理系列课程,对全县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进行应急管理知识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