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1月6日在铁岭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 长 魏 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二○○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县38万人民,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31.1%,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6亿元、16.1亿元和6.3亿元,分别增长5%、73.1%和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亿元,增长38.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亿元,增长14.3%。地区财政总收入30618万元,增长27.8%(可比口径)。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0%。
(一)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主动承接沈阳产业转移,推动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58个,实际到位资金21.8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5个,5000万—1亿元项目19个,3000—5000万元项目14个,1000—3000万元项目66个,是1998年以来到位资金数额最多、项目质量最高的一年。嘉鑫、奥昌、人天、大河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成为引进大项目的成功范例。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同韩日、港台经贸往来的基础上,与美国加利弗尼亚州萨巴士多市缔结了友好县市关系,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开放平台。全年合同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35万美元,分别增长44.8%和10%。出口创汇750万美元,增长36.1%。外派劳务158人,增长12.9%。
(二)工业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工业首次跃升为县域经济主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全面推进。“一带四区”总体框架基本拉开,投资洼地效应和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工业走廊内新入驻项目54个,企业总数达到163户,实现产值20亿元,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隆起带和经济增长极。规模工业强势增长,呈现总量翻番、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新增规模企业41户,总数达到131户,涌现出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超5000万元企业10户。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6亿元、税金1亿元、利润1.2亿元,分别增长147.6%、89.8%和163%。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汽车零部件、橡胶制品、食品加工、机械铸造和钙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投资3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懿路工业园区、腰堡工业园区和平顶堡铸造工业园区,拓展了凡河工业园区和镇西堡工业园区,园区产业特色更加明显,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申报省级著名商标2个、名牌产品2个,市级著名商标3个、名牌产品6个。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高。“一牧一菜”两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双增长。畜牧业产值实现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奶牛饲养量达到2万头,增长25%,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蔬菜保护地效益稳步提升,蔬菜总产量6亿公斤,总收入6亿元,单项人均收入达到1520元。粮食生产战胜严重洪涝灾害,总产量实现4.5亿公斤。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东升蔬菜、瀛大肉禽等龙头企业42户,方兴集团、生威谷物、丹铁种业进入市级龙头企业行列。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10万亩,被确定为省“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成效显著。坚持依靠科学、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积极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农建骨干工程56项、土石方1400万立方米,有望夺得省农建“大禹杯”。完成植树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民营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565户,注册资本达到11.3亿元,增长38%;增加值实现18亿元,增长30%,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民营经济总量迅速增大。民营企业实缴税金1.44亿元,增长25%,占全县地区财政总收入的47%,民营经济贡献份额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民营经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持续增强。新新水泥、天河机械、得胜肉禽等25户企业进入市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五)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了财政资产经营公司,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机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和毛衫厂改制工作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巩固。全面免征农业税,认真兑现“三补贴”政策,农民负担大幅减轻。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机构设置不断完善,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功能和活力显著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便民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工商、物价、技术监督、食品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六)财政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强化税费征管,拓宽征收渠道,实现了各项税费及时、足额、均衡入库,全面壮大了政府可支配财力。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666万元,增长50.4%(可比口径),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综合预算、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确保兑现增资政策、工资按时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的情况下,加大了农业和社会事业支出。银信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加大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
(七)城乡环境不断优化。村镇规划修编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完成了60个村屯的规划修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1408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309项。公路建设进程加快,落实村通油路工程105公里,铁长线、李营线等重点工程竣工通车。村镇环境明显改善。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全面推进,安装路灯490盏,修建标准化院墙2万延长米,植树55万株,栽花966万株,涌现出懿路等15个示范村,建成了镇柏线共建示范区。新台子镇和凡河镇胜台子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镇和国家级文明村。环保部门加强了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亿元。羊森牧业被列为国家星火项目,凡河镇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乡镇。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日趋合理,撤并中小学3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完成危房改造6515平方米,新建了李千户和横道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狠抓控辍保学,初中巩固率97.8%,小学巩固率100%。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乡镇有线电视网络不断扩展,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群众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召开了第三届运动会。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举办了花豹冲杏花节,提高了旅游知名度。邮政、网通和移动通信业务不断拓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国土、审计、统计、民族、外事、侨务、档案、投诉和督查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九)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36人,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400人,实现实名制就业2320人,安排零就业家庭就业1044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人8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参保人员达到13495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961万元,发放养老金4002万元,职工个人账户做实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完成了城镇低保扩面工作,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11785人,实现了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社会救济、救助和救灾活动有效开展。发放救助款127万元,救助物资折款120万元,为灾民重建和维修住房270户,完成了平顶堡镇贺家屯整体搬迁和大甸子中心敬老院建设。
(十)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主动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采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满意率98%以上。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努力实现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了一批信访案件。公安、司法部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 ,2005年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为世纪之初的“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跨入新世纪的五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2亿元,年均增长5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年均增长13.5%。跨入新世纪的五年是结构调整最富成效的五年。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52∶23∶25调整到36∶46∶18,二产历史性超过一产,形成了工业统领经济的新格局。跨入新世纪的五年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地区财政总收入翻了近两番,实行了乡镇公办教师工资县统筹,3000多名乡镇公办教师的月平均工资由524元提高到1347元,实现了翻番增长。跨入新世纪的五年是体制机制加快创新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基本完成,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积极实施社保“一号工程”,相继建立了三条社会保障线。跨入新世纪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实现了种地环节的零税负。累计兑现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3863万元,受益农户10.8万户。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全县75%的村通了油路,90%以上的村通了广播电视,87%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50元提高到400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和积极参与的结果,更凝聚着全县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县人民,向给予县政府工作热忱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级干部、各界人士、驻铁部队以及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铁岭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和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工业主导地位仍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三产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前景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未来,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回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更加活跃,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的日益加强,市委、市政府打造沈铁工业走廊和市区南移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十五”期间的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我县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正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面对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我们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大变化和大趋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奋力将铁岭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大发展战略”,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新县城建设、打造沈铁工业走廊和建设各类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力提升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设一个崭新的富裕、文明、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铁岭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3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36.3%;地区财政总收入13亿元,年均增长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年均增长38%。
产业结构更优。继续优化第一产业,突出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45.2%;农业产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44.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0∶62.5∶27.5。
开放程度更高。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构筑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000万美元(新口径);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2%。
城乡环境更美。加快新县城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座适于人居、适于创业的生态健康城市,打造铁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2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提前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更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达到7500元,年均增长13.4%。全县人口稳定在38.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建立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健康保障覆盖率达到90%,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5000人以内。人们的就学、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可以想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铁岭县应该是一座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城乡富庶、山川秀美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的美好家园。到那时,人与人将更加友善,经济社会将更加和谐。青少年将有更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劳动者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从容、温馨、幸福地安度晚年。可以肯定,未来五年,每一位工作在铁岭县的人,都将为我们的建设成就而骄傲;每一位生活在铁岭县的人,都会为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自豪。
二○○六年工作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高起点、大手笔地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十五”成果,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加快新县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50亿元,增长42.9%;
规模工业产值50亿元,增长92.3%;
农业总产值28亿元,增长1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增长47.1%;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亿元,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新口径),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增长6.7%;
地区财政总收入4亿元,增长30.7%;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增长27%。
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增长12.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继续把沈阳作为今年的招商重点,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区,主动承接沈阳外迁企业,搞好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打造沈阳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进一步加大对江浙地区的招商密度,抓好项目的衔接和落实,大力拓展南方地区招商平台。
突出引进大项目。深入开展“大项目年”活动,充分依靠区位优势、园区特色和产业基础,按照“主攻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的要求,力争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20亿元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全年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引进超亿元项目16个。
切实转变招商理念。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打破乡镇、部门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共济。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实施领导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完善园区招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全面推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形成多种形式并举的招商机制,不断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效益。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加强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地方政府和商会的联系,扩大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接触,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水平。加速推进重点外资项目的洽谈和建设,打造一批龙头型三资企业,不断提升对外招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力发展自营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实现出口市场、主体、产品、方式的多元化。
二、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沈铁工业走廊
全力打造沈铁工业走廊。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102国道市区至懿路段双向八车道拓宽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懿路、腰堡、凡河工业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达到“七通一平”标准,提升园区形象,提高承载能力。举全县之力向工业走廊摆放项目,全年入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
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全面做好园区规划,着力规划好平顶堡铸造工业园区、镇西堡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大甸子钙盐工业园区、李千户化工工业园区、横道金属复合材料工业园区,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科技含量和创税能力,建立健全园区项目准入制度和限时建成投产制度,加快形成园区产业优势,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扶强做大规模企业。采取政策倾斜、政府推动等措施,促进规模企业加速发展,确保新增规模企业50户以上。重点扶持铁新、奥昌、嘉鑫等企业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实现产业升级,集中精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骨干企业,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户,超10亿元企业2户。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完善产业规划,引导同类企业加快集聚,延伸、壮大、提升产业链条。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接受龙头企业的辐射与整合,大力开展分工协作和配套生产,做大做强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钙盐等产业集群,形成多个产业增长极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好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以科技和质量为内在支撑的知名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品牌,以名牌开拓市场,以品牌推动支柱产业发展。全年争创省级著名商标2个、名牌产品2个,市级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5个。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一牧一菜”两大主导产业,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围绕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推进集约饲养、专业饲养和清洁饲养,促进畜牧产业提档升级。新建标准化畜牧小区9个,奶牛饲养量达到2.2万头。抓好蔬菜加工龙头建设,完善种苗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加快林产业发展,新垦复野生榛林2万亩,提升“中国榛子之乡”知名度。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绿色产业富县”战略,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步伐,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新增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高度重视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无重大疫病发生。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以抗旱排涝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投工投劳,构筑政府出资、社会集资、农民筹资的农建投入新格局,全年完成骨干工程50项、土石方1400万立方米,力夺2006年度“大禹杯”。切实抓好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完成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高标准绿化村屯10个。积极推广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民9000人。进一步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把打造沈铁工业走廊、新县城建设和城乡共建有机结合起来,以铁南三镇为重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加强沼气开发、人畜饮水、道路交通、改水改厕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示范区人民生活标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壮大第三产业
推动全民创业持续升温。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鼓励群众当股东、做老板、兴办个私企业,引导科技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离岗创业,转业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广大农民外出创业,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氛围,再掀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热潮。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扩张总量、做大做强,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加大对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骨干民营企业集群。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引导企业家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善待员工、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培养和造就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产业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点和产品开发,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超市和连锁经营,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五、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增创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户集体企业转制工作。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兴林富民步伐。
认真抓好其他各项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金投放能力,真正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强对农资、成品油、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六、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保障经济稳健运行
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引进高税产业和高税企业,加大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加强土地储备开发,促进土地升值,做好“以地生财”文章。进一步发挥体制牵动作用,调动乡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乡镇财政发展后劲。
强化财税征管。全面提高依法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深入进行税源排查,加大征管力度,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做好非税收入的征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严控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的顺序,优先保证工资和社保等刚性支出,逐步加大对科技、教育、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
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国库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集中收付制度,扩大经费统管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节约财政资金。加强政府资产管理,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严肃财经纪律。
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
突出抓好新县城建设。积极稳妥地做好新县城起步区内5个村屯的动迁、征地和安置工作。完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凡河治理、莲花湖湿地恢复和调水工程,搞好凡河两岸和莲花湖周边绿化带建设。确保新县城建设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
提高村镇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村屯规划修编,完成镇西堡镇总体规划和28个村屯的专业规划。积极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5项。全面开展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大力推进村镇环境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示范区的规模和档次。
加快发展交通事业。全面推进村通油路工程,提高县乡村公路网络密度。重点抓好张双线等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油路工程55公里。积极做好公路养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公路养护水平,继续保持省级公路建设文明县称号。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为原则,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中野蛮开采、乱采乱掘、浪费资源等行为的整治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八、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年落实科技计划项目15项,申请专利4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亿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加大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全年改造危房8278平方米,建设鸡冠山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探索东部山区集中办学新模式;深入开展春晓工程,资助特困学生4650名,中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加速推进人才强县进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措施,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设施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试点县。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群众受益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加快广播电视传输中心建设,着手筹建铁岭县有线电视台。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扩大双拥成果。继续做好统计、审计、老龄、档案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九、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5000人。加强劳动用工监察和争议处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更多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保范畴。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提高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扩大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大力开展扶贫、助残、解困、法援、维权及各种社会互助活动,构建临时救助、生活补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救助模式,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的扶贫方针,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引导贫困村屯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外事和侨务工作。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和公务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推进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认真解决群众上访问题,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强化县乡安全网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我们必须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开拓兴政,建设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创新政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政府工作全局,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认真研究当前战略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注重把握新形势,善于总结新经验,不断增强新本领,学会用统筹的观点、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角、市场经济的手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坚持科学理政,建设强政励治、高效精干的效能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政务环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时代精神、敢于拼搏、能征善战的公务员队伍。
坚持亲民执政,建设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服务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满腔热忱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集中精力多抓一些符合科学规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多做一些群众得利益、受欢迎的好事,多干一些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实事。认真兑现对百姓的承诺,落实给百姓的政策,努力使政府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法制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促进政风根本好转。
各位代表,承继“十五”辉煌,开创“十一五”伟业,我们既感到压力,也充满激情。在未来五年开创新的业绩,把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铁岭县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们的职责和神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带 "*" 的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