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就
铁岭县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水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好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十三五”期间各项水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民生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开创铁岭县水利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新局面。
2.水利投资总体规模情况
“十三五”期间预计争取资金3.6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7%。
3.重点水利工作
(1)防汛工作
切实加强汛前各项准备工作,落实防汛责任制,明确了重点部位防汛责任人,修订各类预案;制定防汛物资调用和管理制度;做好防汛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防汛抢险急需时调得到、调得出、用得上,合理部署防汛值班工作,配合大甸子镇完成搬迁新坟地质灾害易发区工作,并于2019年承办完成了全省防汛调度演练,此项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赞扬并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名义发来感谢信。
(2)农村水利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县的农村水利工作以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农村产业化服务民生为主,主要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省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工程、中央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工程共15项,完成投资14117万元。
(3)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计投资6088万元,新建及维修改造饮水安全工程120处,惠及13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6.16万人,确保当地百姓群众及时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4)水土保持工作
“十三五”期间,共完成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086万元。完成侵蚀沟综合治理3项,治理侵蚀沟174条,完成投资6595万元。
(5)河道生态治理工作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辽河流域及中小河道生态治理项目11项,完成投资6140万元。
(6)河长制工作情况
我县推进河长制工作逐渐从“有名”向“有实”转变,进一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每年组织对全县各乡镇副乡镇长、水利站长水管员、库管员共300余人进行了河长制工作培训。正式制定了《铁岭县河长制工作考核方案》,对河库治理、管理保护重点任务及乡镇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7)水库后期移民工作
移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力改善移民的生活环境。“十三五”期间,实施了42项河道治理、村容村貌、饮水安全、道路等民生工程,完成投资4422万元。
(8)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制定了铁岭县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加大了我县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力度,规范了我县水利工程招投标市场秩序,确保工程招投标顺利实施。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四制”要求执行,全程专人监督负责,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9)水行政执法工作
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安全生产月”进行涉水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到各乡镇发放宣传资料,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播放、刊登标语等手段加强水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民众知法守法意识。
(10)质量监督工作。
强化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签订工程质量监督协议。对县域内水利工程开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11)渔业生产工作。
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调整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扎实开展技术推广培训会和水产病害防治工作,预计将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
(12)安全生产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一岗双责”领导工作体系,与局属各单位、各项目施工单位等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结合防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敏感部位和薄弱部位的安全检查。
(13)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成绩喜人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建工作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生态、水保生态、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经济作物开发及涝区沟道清淤为重点,2016-2019年,我县连续夺得省“大禹杯”竞赛县级优胜组织奖,2020年力争再夺得省农建“大禹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需增强。一是尽管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辽河、凡河、拉马河、长沟河等河流还存在较多险工险段、砂基砂堤,同时中小河流堤防标准普遍偏低,一般在10年以下,有的根本没有防护措施;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问题较多;抗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抵御大旱的要求。二是防汛抗旱的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等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2.重点民生水利建设十分艰巨
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要求相比,农村饮水安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民生水利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虽已建设完成,但由于部分村屯因资金、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原因,造成管理养护上不去,所以今后探索出一套规范、长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养护办法,势在必行。
(2)农田水利工程对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我县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规划设计的局限性和后来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我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标准还很低,有的地方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投工投劳,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所放松。目前,我县农村小型灌区水利灌排设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衰减,不但难以支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工程都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属纯公益性的工程,大多无经营性收入,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难于拿出较多资金投到水利建设和管理上。
③工程设施不配套,水利设施布局不平衡,管理不到位,水资源浪费大。由于我县的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多数是七十年代之前兴建的,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有一些水闸漏水,坝基渗水,桥涵破损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引水渠道多为土渠,渗漏严重,淤积较多,塌方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以前的工程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特别山区水利干渠淤积、崩塌严重,没人管理,渠系渗漏,水资源严重浪费。
3.病险水闸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现有病险水闸3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上述大部分水闸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经多年运行,多数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这些水闸运行长达30多年,并且遭受到1985、1986、1994、1995年、1998年、2005年2010年特大暴雨洪水袭击,水毁十分严重。大部分工程不能发挥设计效益,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75左右,水资源浪费严重,更新改造任务繁重。多年来水闸工程的投入越来越少,造成水闸工程年久失修,工程标准低,拦蓄水量减少,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运行与效益发挥。
4.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现有2座电站,多年运行,水轮机组、配电设备等老化破损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均需通过改造提升效率。
5.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我县移民安置基本上都是以“一平二调”方式进行,移民人均土地等自然资源较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移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6.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我县的地表水水资源总量为3.3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2亿m3,从总量来看,水量比较短缺,加之现有水工程的分布与需水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导致部分地区供水富余量大,水资源白白浪费;而有的地区供水工程不足,供水无保证,难于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我县目前的供水能力实际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年的需水要求。若我县的供水水库进一步完善供水调度,渠道水利用系数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全面建立节约型社会,做到合理用水,提高水利用率,尽量满足需水要求。
7.辽河干流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河道生态建设仍需加强
由于近年来干旱少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目前全县河道水土流失与河道沙化严重,河流水质下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对保护堤岸稳定、遏制河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河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我县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67.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9.6%。坡耕地、水源保护区上游及开发建设项目是当前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多年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上存在着措施单一,不能连续治理,技术力量薄弱、设计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县水土流失治理的质量和标准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9.水利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都是我县水利发展长期滞后带来的后果。
二、“十四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治水思路,把握一个前提,处理好三个关系。”鄂竟平部长说,牢牢把握节约用水这一前提,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真正落实以水定需的要求;处理好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统筹考虑治水和治山、治林、治田、治湖以及治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治水问题上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同时要通过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方位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江河流域系统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供水、水生态改善等问题,加大水利扶贫攻坚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2.节约用水,高效利用。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集约用水的根本转变,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3.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需水管理,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努力维护河湖健康,加强水资源安全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4.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补齐水利发展短板,协调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5.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着力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进一步推动治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引导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水利发展。
6.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法治体系,依法加强河湖监督管理和水资源水环境管控,强化规划对涉水活动的指引约束作用,有效协调涉水利益,规范水事行为,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主要目标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禀实而百业兴。结合县级总体规划,坚持统筹治水,强化生态立县,促进人水和谐,着力解决铁岭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在水环境质量、生态安全风险、水资源管控、水经济等方面的涉水问题。
发展目标和指标
1.防洪抗旱减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降低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防洪除涝。凡河、王河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辽河一级支流回水段达到30年一遇。其他河流以生物工程措施为主要治理手段,力争达到10年一遇标准,达标率80%以上。全县涝区耕地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按国家标准,建设两处标准防汛抗旱物资库房,进一步提高防汛物资储备能力。不断完善防汛抗旱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大基础数据采集工作的硬件建设,建成全县防汛抗旱网络支持系统,完成全县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县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我县经济持续发展。
(2)抗旱。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综合抗旱措施,达到抗御轻度干旱,减轻中度以上干旱损失的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力促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确保粮食主产区抗旱能力逐步提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民生水利。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1)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全县所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使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灌区续建配套。完成凡河灌区、蔡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现灌区干、支、斗渠,渠道衬砌达到80%,主要田间配套工程完好率达到75%,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
(3)农田水利。完成涝区改造,改造37座排水站。
3.水资源优化配置。
(1)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在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方面,要配合城镇供水工程改造,积极引用清、柴河水库的地表水,解决新区供水问题,逐步取代地下水供水工程,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
(2)其他水源工程。在新城镇规划以及老城镇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雨水的积蓄利用以及中水回用等工程,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促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及节水措施,开源节流解决城镇供水水源问题。
4.水资源节约保护。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
(1)水资源节约。在水资源节约方面要基本完成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的编制,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强化节水管理。
(2)水资源保护。建立入河污染物限制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有效遏制重点地区河段水质恶化,改善水体功能状况,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到80%以上,对于城市与农村饮用水源应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城市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5%以上。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督、监测为重点,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逐步构建河湖(道)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我县的总体规划和水土流失现状,结合“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遵循“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体现规模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加大我县水土流失地区,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28万亩,使我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生态环境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2)水土保持依法监督。按照水利部和省水土保持局关于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现状,下一步将加大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的监督执法力度,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切实减少生产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90%、实施率100%、验收率100%
6.河道生态建设。依照省政府、省水利厅的指示精神及《辽宁省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报告》的具体要求,我县对辽河及其主要支流建设河道生态工程,达到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的目的。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共赢。“十四五”期间我县要把河道生态建设工作作为我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7.水利行业能力建设。逐步建立与国家、省的涉水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匹配的地方性配套法规体系,增强行业依法治水观念,提高依法治水的能力与水平;对已建成的与国家、水利部技术规范规程和规定相适应、初步能满足水利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体系加强管理,推进水利科技全面进步,提高科学治水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实施“人才强水”战略,加强建设学习型行业的制度管理,提高水利行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水利行业应对,处理突发的复杂水事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开展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水利综合数据库建设。
8.水利改革与管理。对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台和完善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地方性成套管理制度;对现行的水利投资体制,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适度改革;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水权转让制度,水费征管制度,明确水商品特性,使水资源有偿使用步入法制轨道;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理顺和改革农村基层水利站,发挥各层次水管单位在水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三、“十四五”主要任务
正确把握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重点。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研究提出水利发展的战略重点。总得看,水利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水利建设需要全面提速。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力争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基于以上考虑,具体到工作层面,要着力把握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防洪抗旱减灾方面
重点完成凡河(大甸子段、西康庄-新屯、新区段)、拉马河(阿吉段)、蒲河章党河、向阳河、亮沟河、岱海寨河、王河、长沟河、南沙河、莲花河、胜利河、亮沟河、恶龙河、二龙河治理工程,总投资34500万元。加强涝区治理工程,对全县桥涵闸站240处进行更新改造。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及应急抗旱水源工程。
(二)民生水利方面
1.从我县农村饮水困难的实际出发,用以人为本的思路指导饮水安全建设,为居民饮用水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厂,使全县所有不安全饮水人口全部得到解决。
2.继续抓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抓好凡河灌区、蔡牛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工作,解决好渠系工程体系的蓄、引、输配水安全,恢复和提高输配水能力,减少输配过程的水量损失,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
3.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在灌区工程续建节水的基础上,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配套农业供水的计量设施,按需供水、定额管理,并加大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设力度,全面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4.加强粮食生产区和高产农田建设。重点对已选点定位的粮食生产区进行排灌骨干工程建设,做到排得出,灌得上,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对确定的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涵、闸、路、渠等小型田间工程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水平。
5.加强水闸除险加固,完成全县3座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438.77万元。
6.完成大龙汀水库电站的新建工程。
7.认真做好对移民的直补兑现工作,加快后期扶持项目的工作,继续做好库区移民稳定工作。
(三)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
加强重点水源工程的建设。主要完成凡河新区水源工程,以及新台子镇、腰堡镇、大甸子镇水源工程。
(四)水资源节约保护方面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在灌区工程续建节水的基础上,配套农业供水的计量设施,按需供水、定额管理,并加大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设力度,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制度,采用喷灌、滴灌、微灌及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份的产出效益,总结示范片经验,逐步有条件的向全灌区推广;推广节水器具,减少损失环节,全面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恢复和提高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以用水定额管理和控制排污总量为手段,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综合措施,通过加大国家投入和政策引导,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达到恢复和提高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全县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8万亩,在完成省下达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一、两条高质量、高标准样板小流域治理工程。
(六)河道生态建设方面
以辽河干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凡河、万泉河、王河等其他重点河流生态建设,继续加快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七)行业能力建设方面
1.建立旱情自动监测系统,提高旱情预测预报能力,以乡、村为基本单位,初步建立一支合适的基层抗旱工作的抗旱服务队伍。
2.做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及常规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3.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库(3处)建设,加强防汛机动抢险能力建设,包括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移动防汛信息中心建设、设备采购等。
4.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严格履行相关程序,使之正规化。
5.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6.加强队伍建设,搭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精干顶用的水利人才队伍。
四、“十四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管理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八个方面:
1.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重点是基本完成重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2.实行用水定额管理,重点是制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等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
3.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重点是提出各地区、各河段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4.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重点是划定地下水功能区,核定各地区的开采量控制指标,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
5.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制度,重点是加强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取水口管理;
6.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重点是研究编制大、中型河流、县级以上城区、水库的洪水风险图,建立洪水影响评估制度。前期开展好典型地区的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全面展开。
7.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重点是完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建设,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机动抢险队全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以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为主,进一步修订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抗旱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子预案的建设,形成符合我县实际的防汛抗旱预案管理系统。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各地要建设一支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初步形成专群结合、军民结合的防汛抗旱队伍架构;
8.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管理,重点是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二)深化改革方面,重点加强以下五个方面:
1.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探索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水利体制改革;
2.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重点是完善公共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筹资筹劳制度;
3.推进水价改革,重点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
4.深化水管体制改革,重点是督促各地足额落实水管单位“两费”、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
5.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重点是扩大公共财政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渠道。
(三)加强水利法制建设,重点加强以下五个方面:
1.健全水法规体系,重点是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
3.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
4.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
5.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
(四)提升行业能力,重点加强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法治建设,重点是完善水法规体系,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2.加强水利单位建设,重点是加强机构建设、保障经费、落实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3.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是加强行业人才培训,提升行业人才水平;
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
5.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国内合作,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