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近年来,蔡牛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切实开展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清理整治“大棚房”6个、复垦单户城镇化土地点位260个。二是全面保证粮食安全根基。全镇耕地面积13.3万亩,其中:旱田11万亩,水田2.3万亩,组建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423个,粮食年产量2亿斤以上,蔬菜年产量1.3万吨,发展红藜、中草药、稻田蟹、甜玉米等特色农业1600亩。三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2024年,在高标准农田工作中,在南长、华家等6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6万亩,旱地主要以衬砌小河道,排水沟,农田作业路为主,水田主要以渠道衬砌、作业路为主。在黑土地工作中,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2万亩,其中水稻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技术模式4000亩,旱田秸秆灭茬+有机肥还田技术模式1万亩,施用畜禽粪污堆沤还田技术模式(旱田)8000亩。在保护性耕作工作中:以张庄合作社为首,联建周边五个行政村,全镇共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3.4万亩,2023年,在实施保护性耕作后,每亩地块少施化肥降低成本35元,使用无人机等先进农业器械作业降低成本45元,粮食增产约150斤,每亩地增收约230元。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中,高标准建设绿色玉米产业核心示范区1000亩,采用大豆玉米间作方式,推广保护性耕作大豆玉米面积达4000亩以上,从种植通风效果、玉米密植、机械化作业配套机制合理性,全面推广4:4垄数套种,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或少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二、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张庄模式”。张庄合作社年流转土地3万亩,经营收入3000万元,合作社利用科技赋能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条带耕作免耕、免耕少耕、垄作播种技术,建设了由可视化管理、农业气象预警、种植遥感有效控肥等系统组成的5G数字农业园区平台以及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耕馆,打造“张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张庄方案。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2023年“张庄模式”受到省委郝鹏书记批示,在铁岭全市进行推广,构建黑土地保护“张庄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二是积极促进大青水库三产融合项目发展进程。大青水库渔光互补项目在水面下开展特色水产养殖,开发出鱼丸、爆鱼、剁椒鱼头、生鱼片等鱼产品预制菜深加工系列产品,天然野生、健康安全的高质量水产品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和喜爱。水面上新建水上平台,实现了集餐饮、垂钓、帐篷露营等多种休闲项目,打造了集光伏发电、水产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旅游、青少年研学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冬季,利用水面结冰优势,推出“冰上火锅”、冬捕、玩爬犁、滑冰、堆雪人等特色旅游活动,丰富铁岭周边百姓生活。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益达20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蔡牛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及相关农产品。种养稻田蟹蟹田稻500亩、红崖雪葱1000亩、二公台马铃薯1500亩。特色农产品主要为河蟹、河鱼、蟹田米、苦瓜茶、玉米碴、靠山屯白酒、鹿茸系列副产品等。
三、不断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一是做好人才赋智,给黑土地配上“专家团”。合作社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产业布局、技术指导、运行管理等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平台、共享成果,将专业院校的双创优势、合作社的产业优势融合起来。一方面是校企合作,靶向引才。先后与15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120余名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是搭建平台,协同育才。依托智慧农业基地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示范培训,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地方农技人员、职业农民3000余人,在满足本地人才需求的同时,还向社会输出博士后1名,博士、硕士26名,农村创业人才35人,打造了一支根植黑土、保护黑土、“循环永续”的工作队。二是做好产业联合党委功能发挥。创建蔡牛镇玉米产业联合党委,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产业是根、党建是魂”的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依托张庄合作社建立产业联合党委,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方力量,落实惠农政策,提供专业服务。切实履行组织架构联建、惠农政策联讲、议事会议联开、农业品牌联育、人才作用联享、种植科技联推、运行保障联抓、经济收效联创8项职责,充分发挥了“定方向、促整合、强服务”的作用,有效解决了村与农民、村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这也反映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的领导下把问题困难化解在基层,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持续助力农业品牌新发展,充分利用铁岭县西部特色产业联合党委平台,与铁岭县西部乡镇双井子、镇西、阿吉镇联动发展,持续放大南长稻田蟹、红崖雪葱、二公台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辐射引领效能,协同推动梅花鹿、黄牛、蔬菜、鲜花等产业规模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