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设置导航信息!
“榛榛”日上!李千户镇这波产业升级“榛”香
发布时间:2025-09-29  信息来源:铁岭县融媒体中心

  九月的铁岭县李千户镇,群山叠翠间藏着“绿色宝藏”。

  漫山遍野的榛林褪去夏的浓绿,枝头的榛果已采收殆尽,只留郁郁葱葱的枝叶在微风中轻摇,沙沙声混着晾晒场上的欢声笑语,仿佛奏响了一曲丰收的乐章。

  文旅融合:从“卖产品”到“卖文化”让“贡榛”焕新生

  李千户镇是我市榛子主产地,地处铁岭县东南部,为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森林土壤富含腐殖质,域内年平均无霜期135至155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榛子生产,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榛子)示范镇”,是名副其实的榛子之乡。

  “我们的榛子,从明朝万历年间就是宫廷贡品,至今已有450余年历史。老辈传下来的‘马侍郎贡榛’商标是个宝,我们要用起来,而且要用好。”今年,李千户镇积极搭建“政企农研”四方沟通平台,座谈会上的“金点子”,让镇党委产业联合党委下定决心推进品牌整合,推动“马侍郎贡榛”商标恢复使用并实现全镇统一运营。

  这个镇联合专家学者与马慧裕后人深挖“马侍郎贡榛”历史文化,积极探索“产业+文旅”融合新路,规划建设榛子文化展馆、生态采摘园,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感受文化底蕴,推动榛子产业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文化”升级。

  从明清宫廷的“贡榛”传奇,到如今乡村振兴的“富民金果”,李千户镇5.4万亩榛林,不仅结出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硕果,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搭台:打破壁垒,抱团走出新路子

  “以前种榛子靠经验,销路看运气,现在有了产业联合党委,我们心里踏实!”马侍郎村村民金丽珠种了十几年榛子,如今100多亩榛林可年产1.5万斤榛果,沈阳、北京的老客户主动上门,再也不愁卖。

  变化的背后,是李千户镇榛子产业联合党委的“破局之力”。

  2023年,李千户镇围绕榛子产业发展,以党建为引领,整合马侍郎村、车夫村、催山村、辅民村、望宝村榛子资源,成立榛子产业联合党委,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彻底打破了过去品种杂、技术散、价格乱的困境,推动榛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联合党委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攻坚,李千户镇四位副镇长各领其职,从种植、采收、销售等全流程环节发力,推进强村公司落地、对接林业技术支持、设计“马侍郎贡榛”品牌标识、策划榛子文化节,全链条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不仅要让榛子长得好,更要卖得好、附加值高。”镇党委副书记、榛子产业联合党委书记魏忠财说。

  今年,镇党委与产业联合党委再次发力,协调成立以榛农大户李欣慧为核心的强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深入推动“共享资源、共创模式、共建实体”,半年内通过举办榛子采摘节、特色美食展再次打响品牌知名度,还开发出榛子粉、榛子酱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让“小榛子”衍生出“大产业链”。

  党员带头:全链赋能,把“技术红利”送进林间

  “剪枝要留3到5个主枝,太密了影响坐果!”采收刚结束,党员王金正又钻进榛林,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作为当地的榛子种植大户,他和柴洪生、郑本忠等党员组成技术服务支部,常年穿梭在林间,把剪枝、防虫、施药的“土经验”变成“科学方”,以“传帮带”模式提升全镇榛子种植水平。

  同时,产业联合党委还定期邀请农科院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巧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以前不懂倒茬,榛子越种越差,现在跟着党员学技术,产量提升不少!”在马侍郎桥村榛子经营户陈伟军家的晾晒场上,金黄的榛果堆成小山。他笑着说:“党员带头干,我们跟着赚,这日子有奔头!”

  采收有保障,销售更要“破圈”。丰收季里,镇里第一书记带着本土党员网红,组建销售服务支部,一边开直播带网友“云逛榛林”,打通线上销路。一边对接商超拓宽线下销路,线上线下齐发力。

  据粗略统计,李千户镇仅榛子一项就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4000余户农户靠着这片“绿色银行”鼓起了腰包。

  未来,李千户镇将持续深耕“马侍郎贡榛”文化IP,深入推动榛子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以小榛子撬动大产业,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的招牌越擦越亮,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责任编辑:铁岭县管理员